在联合国会场里,我最怕看到的不是吵得厉害的辩论,而是没人说话的沉默。北溪管道被炸都过去三年了,安理会又把这桩世界级的爆炸案摆到了台面上。现场灯光亮着,译员、摄像机都在,堆的文件快像堵墙了,可能放到桌上的“结论”启牛配资,还是轻得跟根羽毛似的。就在这挺尴尬的气氛里,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把话挑明了:真相不能被捂着,调查不能掺政治私心,干坏事的人不能就这么算了。这话不绕弯子,分量也足,等于是当着全世界的面,提醒那些该有所行动的人别再拖着了。
2022年9月,波罗的海底响了四声巨响,直接把俄欧之间最粗的那条能源动脉给彻底断了。北溪-1、北溪-2,说白了就是俄罗斯往欧洲送廉价天然气的“高速公路”。管道沉在七八十米深的海底,又是钢又是混凝土造的,按它的耐压标准和备用设计来看,这东西可不是“运气不好”就能坏的。各方很快都认了——是人为破坏。可接下来就卡住了:谁干的、怎么干的、谁在背后撑腰,三年过去了,案卷翻了一遍又一遍,公开的答案还是没有。
这三年里,德国、丹麦、瑞典各自都开了刑事调查的头,俄罗斯好几次要求参与,都被挡在了外面。后来丹麦和瑞典先后说调查结束了,可对外连能让大家核对的细节都没给,就连调查方法的大概说明都省了,就像一场没开灯的演出,谁也看不清楚。德国那边还在查,可对外说的内容少得可怜,大家只能靠媒体爆的零碎消息拼凑着猜。安理会开了一回又一回会,秘书处总提醒大家要克制、别搞政治化、要保护基础设施,这些都对,但说白了还是“标准答案”。真正的问题是,时间拖得越久,真相和大家的信任就离得越远。
这次能把议程推起来,还是因为有了新动静。德国根据欧洲逮捕令,让意大利抓了个乌克兰籍的嫌疑人,不少媒体说这人是行动指挥。这还跟“仙女座”帆船的线索对上了:那艘小艇、它的航行路线、那几个潜水员、那批炸药,都在公开报道里露了面。在水下七八十米的地方,要放至少四枚爆炸装置,单个装置里的炸药大概二十多公斤。按潜水和爆破的基本常识来说,这么干得有混合气体、闭路循环这类性能的设备,还得在有限的时间里算好海流、能见度、周围船的动静,更得有精准的爆破设计和定时、遥控引爆的办法。这可不是业余潜水俱乐部能搞定的事,也不是“几个人背着重炸药下海”这种糙话能说明白的操作。
俄罗斯在会上火气不小,指责德国、丹麦、瑞典不透明启牛配资,不让受害方参与,这口气不难理解。俄方说话向来直接,把北溪爆炸归到“混合战争”里,指向西方插手。但问题是,现在摆出来的公开材料,还只停留在嫌疑人、船、潜水和炸药这些层面。至于有没有国家层面的指挥、出钱、放行,这些材料里都没给法庭认的证据。有人喜欢算“谁获利最多”,拿美国对欧洲的LNG出口增长说事儿,这话在舆论里听着有理,到了法庭上却站不住脚——动机和好处不能当证据。这点必须说清楚,不然讨论就从讲事实变成闹情绪了。
再说说那个被抓的乌克兰籍男子,按媒体整理的线索,他在行动里角色挺关键,被说是“指挥官”。要是真能引渡到德国,开一场能让人旁听的公开庭审,把证据清单、证人说的话、物证鉴定都摆出来,那才是推进真相的实在一步。可眼下,能不能顺利引渡、审讯的话能不能作为可核对的证词,还得等官方确认。我注意到也有人担心“在监狱里出意外”,这种猜测不少见,但还是那句话,猜测不能当证据。把心思放在保证程序公正上,才是更实际该盯着的。
从大的战略来看,北溪被炸已经改变了欧洲的能源格局。管道短期内肯定“活”不了,俄欧之间最粗的那条联系断了,剩下的要么改管道网络,要么赌在再气化和LNG上。欧洲的天然气结构变了,价格中枢也抬高了,储气和怎么管需求成了每年冬天都要面对的考题。俄罗斯没了稳定的高价长期订单,欧洲没了便宜的管道气,这是一场“全输”的博弈。有人说美国赚了,把高价LNG卖到欧洲,还接了不少外逃的资本。从贸易数字和资本流向来看,确实有这种情况,但把这和“谁炸了管道”绑在一起,是两码事。地缘上的好处不能当法医报告看。
海底的基础设施,像管道、光缆、平台这些,这些年一直是军事和非军事行动的模糊地带。它们跨国家、跨海域,谁拥有、谁负责管这事儿挺复杂,监视也有天生的空子可钻。七八十米的深度,正好在普通潜水的边缘,又没深到只能靠大型潜水器,这就给小队伍作业留下了能操作的空间。加上民用航道船多,关掉AIS、临时改个名、租个空壳公司这些办法,都能让人“不容易看见”。要想防着,要么多派船巡逻、多搞水下声学监测,要么通过法律和军事威慑让干这事的成本变高。这案子之后,欧洲肯定会把盯着海底资产、让它们更结实的事提上日程,预算会加,技术公司也会忙起来,但这和案情本身没关系,就不多说了。
三年前安理会同意三个国家各自调查,是在有争议的情况下做的妥协。现在耿爽这么说,其实是提醒大家,妥协不是无限期的授权。你可以慢,但不能没个交代;你可以保密,但不能把“保密”当成“结束”的借口。国际社会要的不只是结果,还有过程能不能让人信。哪怕只给个阶段性报告,哪怕只说说方法和范围,也比让大家靠传闻猜强。公开透明才能带来信任,有了信任才有秩序,秩序才是保护海底资产的真正护身符。
有人还担心“会不会有替罪羊”。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,但也别把什么都想成剧本。怎么看、怎么防,还是得看证据。法庭上,辩护方会盯着证据是怎么收集的、会质疑审问有没有诱导、会追着“国家参与”这条线索不放。如果真的只是一小队人“自己决定”干的,那资金、装备、训练的来源得说清楚;如果有人帮他们开路,那帮忙的人肯定会在证据上留下痕迹。这不是靠“怀疑”能解决的,得靠“能被采信”的事实。
真相不能被掩盖,调查不能被政治化,肇事者不能逍遥法外。有人说这是句漂亮话,我不这么觉得。漂亮话说一遍就完了,说三年,就是在逼着程序往前走。中方这次语气不高不低,重点是“给国际社会一个交代”。这话不是帮谁喊冤,是替所有依赖海底资产的国家和企业说的。今天是北溪,明天可能是跨洋光缆、海上风电、深水油气平台。要是这类案子都能用“拖”来对付,那全球的基础设施安全就只能靠祈祷了。
我认为,该公开的就公开,该通报的就通报,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。这不是为某个国家说好话,是为了国际秩序最基本的稳定。谁在背后,拿证据说话;谁不作为,按时间表说话。现在的进展至少说明一件事——案子没被丢到一边,程序还在走。大家没义务一直耐心等下去,但我们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该催的地方:引渡、庭审、鉴定、通报,每一步都得有痕迹,每一步都得能让别人核对。
我相信真相不会永远埋在波罗的海底。证据是一点点攒起来的,抓着嫌疑人是个关键节点,安理会一直关注是外部压力,能源格局的变化是大背景。这三方面凑在一起,案子会慢慢变清楚。到了那天,该担责任的人就得担责任,该修复的信任就去修复。对这事最好的收尾,不是发泄情绪,而是程序上的完结。一份判决、一个透明的调查摘要,也许不完美,但至少能让这段历史有案可查,而不是永远留在阴影里。
这不是件只能在通气会上提提的旧闻启牛配资,它关系到各国的海上生命线,关系到战争与和平的底线。中方把“程序”摆到桌上,是个信号,也是个承诺。谁在乎秩序,谁就该在乎真相。等了三年,已经够久了。接下来,就看谁敢在阳光下走完最后这段路了。
诚利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